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文/王瑩
來源:券商中國(ID:quanshangcn)
工商銀行旗下子公司工行標準宣布收購倫敦最大金庫成為業界的關注焦點。
輿論焦點普遍集中在兩個問題,一是巴克萊銀行為何會將才建成兩年的金庫轉手給工行;二是工行此番收購行為的戰略目的。
工行為何能成功拿下倫敦最大金庫?
中國工商銀行旗下的工行標準銀行(ICBC Standard Bank)近期宣布,工銀標準已與巴克萊銀行達成協議,將收購巴克萊在倫敦的貴金屬存儲業務,并買入巴克萊銀行在倫敦的金庫,此項交易將于今年7月份完成。據悉,該金庫可存儲2000噸黃金,為歐洲容量最大的金庫之一。
據外媒報道,倫敦全城有7個金庫,共存有大約6500噸黃金。其中四分之三都被存在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位于針線街的金庫中,約5134噸,而這些黃金大部分是400盎司的標準金條,每一根價值35萬英鎊。不過當地業內人士表示,這些黃金中只有310噸是英國央行的黃金儲備,其他大部分是商業用黃金。其余六個較小的商用金庫都在M25高速路下,它們由摩根大通、匯豐、巴克萊等銀行掌控,其中三個位于希思羅機場附近。
另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貴金屬業務并非是巴克萊銀行的主要利潤板塊,該行反而因為貴金屬業務曾遭了不少罰單。
據悉,2014年巴克萊銀行因操縱倫敦黃金定價被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重罰2600萬英鎊,此后巴克萊宣布考慮在全球范圍內退出貴金屬業務。今年一月份,巴克萊決定將拋售不必要的資產,其中就包括貴金屬存儲業務。
工商銀行剛好抓住了這個機遇,實際上,工行自2003年在倫敦建立全資控股子銀行工銀倫敦時,便表達了國際化的戰略布局,工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工行將進一步著力支持中國赴英投資企業,提供包括銀團貸款、貿易融資、資金清算、專業融資、現金管理等多樣化的金融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黃金業務已經成為工商銀行等的新的盈利增長點。
2014年,工商銀行貴金屬融資融貨等新業務規模增長超過50%,全年貴金屬業務交易額1.03萬億元,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清算量3437億元;2015年,貴金屬業務交易額、交易量分別達到1.25萬億元和15.9萬噸,增幅分別達到21%和38%。
工行標準銀行大宗商品部門主管Mark Buncombe稱,“這使得我們得以更好地執行成為貴金屬市場最大的中國銀行之一的戰略。對該金庫的收購,可令我們在清算和交易方面擴展服務?!?/span>
業內人士表示,工銀標準成為清算行后,將不僅可以通過提供清算服務來滿足客戶的交易需求,可以通過貴金屬倉庫為客戶提供包括貴金屬實物供貨和檢驗等個性化服務,還有機會在提供貴金屬商品租賃和融資中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一進一出”策略
山東黃金首席分析師蔣舒表示,近些年中國黃金市場改革發展迅速,中國通過一進一出的策略加速了我國黃金市場國際化的步伐。簡單來講,國際化意味著市場間的融通,方式無外乎引進來或走出去。
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上海金基準價”相繼推出,為我國黃金市場國際化奠定了堅實基礎。近期,工行標準收購倫敦最大金庫,且正式獲準加入倫敦貴金屬清算公司(LPMCL)的貴金屬清算系統,成為該公司2005年以來首家新增的集團成員。
此外,工行、中行、建行、交行也先后成為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黃金定盤商,國內商業銀行在國際市場中具有了一定的定價權。
蔣舒認為,目前是“走出去”較好的時點,中國黃金市場的增速和容量目前已穩居世界前列,此次工行成為倫敦貴金屬清算系統清算銀行唯一一家中資銀行,提高了中國在國際貴金屬市場的影響力,并有利于對國際貴金屬市場的價格操控。
黃金錢包首席研究員肖磊表示,按照目前全球黃金現貨市場的發展來看,中國無論是在實物需求,還是金融交易需求方面,都顯得舉足輕重,目前包括工商銀行在內,中國已有四家銀行參與到了倫敦黃金定盤價核心會員當中,說明倫敦不愿意看到自身最傳統的黃金業務被中國市場搶占,倫敦黃金市場業務對中國銀行業進一步放開,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也體現了英國在其核心競爭產業“金融服業”方面的服務意識和順應趨勢的應變能力。
倫敦、紐約、蘇黎世和香港被稱為世界四大黃金交易中心,為何倫敦成為了工商銀行的首選呢?肖磊對此分析道,倫敦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占全球整個黃金交易量的80%以上,每日紙面交易量超過5000噸。此外,倫敦目前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金庫交割能力和最具實力的交易商,因此,倫敦依然是黃金現貨交易市場的集散中心。
中國工商銀行選擇在倫敦布局金庫,一方面便于服務自身龐大的客戶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其挺進國際黃金市場的一個必然選擇。目前看,中國整個市場對“金庫”的需求還在持續擴大,但跟倫敦、紐約等成熟的黃金市場相比,中國黃金市場無論是從“金庫”規模,還是國際影響力來看,差距還非常大。不過,按照目前的增速,中國遲早會誕生萬噸級“金庫”,以滿足整個市場的交易和交割需求,“西金東移”可能還會持續至少二十年。
加息并非絕對利空
4月份,黃金價格漲幅接近5%。肖磊稱,原因之一,正是市場預期4月份美聯儲不會采取加息措施所致,事實上確實沒有加息。
但是,5月份金價調整明顯,目前已下跌超過6%,將4月份的漲幅全部回吐,其中有預期6月加息的影響,更多則是因為整個黃金市場進入淡季,獲利了結的拋售潮增大所致。
一季度,整個金價上漲超過16%,創下三十年來最好的表現,短期上漲過快也導致更多的投資者需要落袋為安。
目前看美聯儲6月份加息的概率逐步上升,但6月份美國整體經濟數據還不明朗,一季度GDP修正值差于預期,我個人預計7月份加息的概率較大,如果美聯儲出市場預料的在6月份加息,對黃金市場的影響可能擴大,金價有進一步下跌至1050美元一線的可能,但不會持續下跌。
蔣舒表示,美國4月份CPI為1.1%,5月份CPI達到2%的可能性很小,即美聯儲決定當通脹達到2%的時候實施加息決策。市場對于6月份不加息的預期比較明確,按理說不加息對于黃金市場是利多。但是,如果在6月份耶倫的聲音為樂觀的話,隨之會調動市場對于7月份加息的預期,這將導致短期對黃金市場的利空。
肖磊稱,實際上,一季度金價的上漲,正是在去年12月份美聯儲加息之后,美聯儲加息對股市等信用資產市場形成的影響更大,資金有可能從股市再次進入黃金市場,因此,美聯儲加息對黃金市場并不是絕對的利空。
肖磊:從“金庫”需求看中國經濟歷史變化
一、以黃金計價的美國GDP為什么會萎縮?
看一國經濟的變化,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城鎮化水平、人均壽命、鋼鐵產量、高等教育普及率、企業競爭能力、社會福利水平、資本市場體量等等,總體來說,這類數據的變化與一國經濟整體的歷史性或周期性變化相輔相成。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的經濟數據,往往受到匯率的影響較大。
比如美國的GDP如果用黃金計算,得出的結果會讓人大吃一驚。1971年是美元跟黃金固定匯率的最后一年,當時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是35美元/盎司,1971年美國GDP約1.2萬億美元,折合成黃金約100萬噸;剛剛過去的2015年,美國GDP到了約17萬億美元,按2015年國際金價平均1050美元/盎司這個值算,折合成黃金為50萬噸。也就是說,1971年美國的GDP就已經達到了100萬噸黃金的水平,而2015年則下降到了50萬噸黃金水平,縮減了一半。
在計算GDP、評估各主權信用貨幣匯率變化等方面,黃金為什么能作為一種參考指標呢?主要原因是,過去半個世紀里,黃金每年的產量增速平均約3%,這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平均增速基本一致,而紙幣增速遠大于經濟增速,以黃金計價實際上準確度更高。另外,黃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要么扮演著貨幣角色,要么跟主權信用貨幣強制“固定”,充當信用背書作用,黃金依然是外匯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以黃金計價并非特殊化選擇。
二、英美最強盛的時候,為什么也是“金庫”需求最大的時候?
黃金不能創造財富,但黃金依然被認為是財富的最基本計價形式,1949年蔣介石并沒有將民國貨幣“金圓券”運往臺灣,而首先運走的是放置在上海金庫的接近300噸的黃金。黃金作為一種等同于財富的金融資產,其流動方向本身就能代表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變化,這種變化所透露的信息,可能要更加真實。
英國倫敦目前依然是全球重要的“金庫”所在地,英國央行的地下金庫,是僅次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金庫的全球第二大金庫。據估計,英國央行地下金庫目前依然存有5200噸的黃金,而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屬于英國財政部(約310噸),當做英國的黃金儲備。其他接近5000噸的黃金儲備,都是其他國家及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持有的黃金。
那么英國為什么能夠替其他國家和金融機構等保管黃金呢,主要原因是在19世紀,英國經濟全球化和整個英國綜合實力上升的過程中,全球貿易向英國傾斜,英鎊走向了全世界,同時全球大部分可流通的黃金流向英國,倫敦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集散地。英鎊的全球化,不僅換來了全球低成本的商品和原材料,也換來了大量的黃金白銀。
20世紀開始后,美國在貿易等領域逐步取代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市場,伴隨著的也正是美元的國際化,以及全球黃金向美國的流動。最多的時候,美聯儲的黃金儲備占到整個全球官方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二,超過22000噸。時至今日,全球最大的金庫依然在紐約,存有超過7000噸的黃金,但這些黃金并非美國所有,而是美國金融實力的一個象征,全球各國政府、組織,以及私人持有的黃金,都需要在紐約金庫完成交易和存放。美國自己擁有的8100噸官方黃金儲備,則存放在軍事基地諾克斯堡。
能否提供值得信賴和流動性非常強的交易市場,能否擁有足夠的貿易體量,能否主導全球各類規則的制定,這似乎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最主要體現,但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替別人保管黃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庫,或許更能說明其實力和信用水平。
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諸多國家表示要從倫敦和紐約運回自己的黃金,一段時間內引起了市場恐慌。實際上全球各國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儲備確實從未接受過審計,很多傳聞認為美國早已挪用了很多黃金,擔心擠兌風險。
如果美元信用足夠強大,各國放在紐約地下金庫的黃金作為一種沒有實際用途的資產,只要美國承諾等價兌換美元,各國政府就不用擔心了?,F在的問題是,大家要運走黃金的目的,恰恰是對美元的長期價值感到不安,自1971年黃金與美元脫鉤以來,幾輪剪羊毛式的貶值,實際上給諸多國家持有的美元外匯儲備帶來了非常大的損失。
三、中國市場“金庫”需求的擴大意味著什么?
2013年末,中國上海自貿區一座可儲存2000噸黃金的大型金庫開始投入使用,該金庫占地相當于3個籃球場。這僅僅是中國市場對“金庫”需求的一個開始,要知道僅2015年上海黃金交易所全年的黃金出庫量就達到2580噸,而這些黃金都需要“金庫”來儲存。上周,中國工商銀行標準銀行買下了巴克萊(Barclays)在倫敦的一個金庫,據說該金庫能夠儲存2000噸黃金,是歐洲最大的金庫之一。
實際上中國市場對黃金的需求依然很大,2013年至2015年三年的時間里,中國通過香港進口了接近3000噸的黃金,這些黃金不僅用于首飾加工等市場,還有很大一部分會變成標準金條進入“金庫”。近日,香港金銀貿易場表示,未來兩至三年內,將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建設容納1500噸黃金的“金庫”,用于解決國內外黃金產業鏈對接和貿易過程中的倉儲交割問題。
中國市場對金庫的需求還在擴大,去年年中的時候,彭博新聞社報道,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這四大國有銀行持有的貴金屬總價值為3780億元,按當時262元/克算,相當于1445噸黃金,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55%。除了商業銀行和各類金融企業持有的黃金,私人和非金融機構持有的黃金數量也在上升,每年新增的數百噸投資性金條需求,最終需要更大的集散和儲存場所。
中國市場“金庫”需求的上升,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整體綜合實力的上升,以及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金融市場對財富的認知開始發生變化,從簡單的財富創造層面,轉入尋求更安全的資產持有。無論從中國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儲備,還是民間需求的高速擴張,都說明黃金作為一類財富儲存的手段,正跟隨中國經濟的體量一起發生著歷史性巨變。
在“西金東移”正如火如荼之際,衡量中國經濟金融實力,以及國際信用水平的其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或許就是中國能否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金庫”,替別人保管黃金;能否打造出最活躍的國際黃金交易市場,推升人民幣的計價和交易價值,順利完成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