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文/盈燦咨詢 陳燕玲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普及,投資者對財富管理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產生了更強烈的需求,數字財富管理應運而生。2018年5月15日,陸金所與波士頓咨詢聯合發布《全球數字財富管理報告2018》,對數字財富管理(DWM)作出明確定義:以數據和技術驅動的端到端的創新為價值定位;針對價格敏感、便捷性訴求高且樂于嘗試技術創新的財富管理客戶;提供簡單易懂、信息透明、相對更標準的產品;通過互聯網、移動端,以視頻和機器人等為交互手段,隨時隨地提供高效、便捷、透明的服務體驗。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增長9.0%;高收入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4934元;據《全球數字財富管理報告2018》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美、中、英及新加坡這四大主要財富管理市場財富管理產品線上化銷售規模已達到6萬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雖已超2萬億美元,然而線上化滲透率僅34.6%。隨著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互聯網與移動設備的普及、財富管理意識增強及金融科技的發展,未來數字財富管理市場發展前景可期。
圖1:2011-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率
參與方:流量型、綜合型機構為主,垂直型及傳統金融機構齊發力
隨著投資者對財富管理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各金融相關機構不斷深化金融科技布局,探索數字化財富管理之道,我國參與方主要可以分為四類:流量型互聯網企業、綜合型互聯網金融平臺、垂直型資訊平臺及銀行、券商等傳統型金融機構。
圖2:數字化財富管理參與方圖譜
從現狀看,流量型和綜合型企業基于長期金融科技探索及逐步搭建成的資產類型豐富的綜合理財平臺,在數字化財富管理布局上有一定的優勢,而垂直型、傳統型機構起步較晚,價值定位、開放平臺模式和技術應用能力等多個方面都需要努力提升。
表1:四類參與方數字財富管理優勢及需補充的短板
在積極探索財富管理數字化的同時,各參與方之間也在不斷推進金融科技合作。2017年國有五大行陸續與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及蘇寧金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而2018年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相繼弱化金融屬性,強調科技公司屬性。從四類參與方起源來看,在科技、金融資產、資訊等領域各有不同的優勢,未來或許會繼續合作,進一步深化金融科技探索,形成優勢互補,共同推進我國財富管理數字化進程。
表2:2018年部分參與方金融科技領域合作情況
資產配置:基金類產品為主,種類豐富
對圖2中30家機構財富管理類型進行梳理,發現目前各機構業務主要集中在基金(非貨幣型)、股票、借貸、信用卡、保險、黃金、貨幣基金、定期理財、活期理財等9大類。
圖3:四類參與方資產類型
四類機構均有涉及的業務為基金(非貨幣型)、股票、保險、貨幣基金和定期理財五類,其中基金(非貨幣型)是現階段最受歡迎的產品,種類涉及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指數型、QDII、LOF理財型等;
股票業務參與方主要為傳統型機構和垂直型機構,部分非持牌機構通過與持有證券業務牌照的券商合作,為有股票業務需求的用戶提供券商股票服務界面接口,可一鍵跳轉至券商服務界面;
保險業務以代銷保險公司產品為主,多數機構從車險、健康險、旅游險及財產險等險種切入;
貨幣基金主要為“寶寶類”產品,如螞蟻財富的余額寶、陸金所的陸錢寶等;定期理財產品類型包括券商資管計劃、銀行理財計劃、P2P網貸、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和保險理財。
布局借貸、信用卡、黃金及活期理財產品的參與方類型相對較少,主要參與方為銀行、證券等傳統型金融機構。流量型機構目前布局主要在借貸、信用卡領域,少數機構涉及黃金業務。垂直型機構布局主要集中在基金(含非貨幣型和貨幣型)、股票及定期理財領域,借貸、信用卡等業務參與度較低。
從四類數字財富管理參與方資產布局來看,目前傳統型機構布局力度最大,各類資產均有涉及,但其在流量、金融科技等方面與其他類型機構相比存在一定的弱勢;綜合型機構布局面較廣,但部分業務由于政策、牌照等原因并未涉及;綜合型和垂直型機構間資產布局差異較明顯,部分機構僅布局其中少數幾類業務。此外還有部分參與方已開始提供全球資產配置,并提供移民金融、海外置業等金融服務。
數字化財富管理流程:科技為手段、數據為核心
數字化財富管理交易流程包括數字化營銷、新客注冊認證、用戶建檔、個性化產品推薦、用戶追蹤和產品優化等六個環節。以大數據為中心,整合財富管理機構歷史積累數據及外部渠道數據,通過云計算對數據進行分析、存儲,全流程貫穿人工智能服務,提升財富管理產品線上化水平,優化用戶體驗,通過區塊鏈技術鏈接各個節點,提升服務效率。
數字化營銷:指通過外部數據獲取,分析潛在客戶投資偏好、可投資產、風險承受能力等特征,對比老用戶行為特征對潛在客戶分層,針對不同層次制定差異化營銷策略,從而增強拉新效果。如招商銀行依托大數據對現有客戶進行全面的客戶視圖分析,識別客戶行為改變、人生階段變遷、產品周期變化和外部事件刺激四大類造成客戶需求變化的事件,進行基于“事件驅動”的主動營銷。
新客注冊認證:新用戶注冊環節基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利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對注冊用戶身份進行識別,防止盜用他人身份注冊事件發生,同時提供智能客服,引導用戶完成注冊。目前多數平臺注冊環節采用人機結合模式,即用戶線上提交注冊資料,審核人員后臺對用戶身份進行復核。
用戶建檔:即了解用戶的過程,通過KYC系統了解客戶的基本信息、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富管理需求等情況,并對用戶進行分層,添加類型標簽,以便匹配合適的產品。以陸金所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KYC系統)為例,系統包括投資者評估、產品風險評估、投資者與產品風險的適配、信息披露、投資者教育五方面內容,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對投資者進行財富度、投資經驗、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等多維分析,將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由低到高分為C1至C5級。通過3年的模型訓練,陸金所已攔截3700多億元的非適當投資。
個性化產品推薦:基于用戶分層和個性化標簽,為用戶匹配個性化投資產品,提供不同風險級別的智能投資產品,推送與投資者需求匹配度較高的資訊。目前多數平臺提供的智能投顧服務以股票、基金、債券等資產為主。
用戶追蹤:可以分為持續性管理和用戶流失預警兩部分。持續性管理包括用戶資產管理和投資行為分析,資產管理一方面需要確保用戶在投資金的安全性,并能根據產品的收益進行自動調整和再平衡,另一方面可以為用戶提供配套的資產、負債狀況分析,便于用戶快速了解當前資產狀況,進行更合理的財富管理行為;投資行為分析是指對用戶資金去向和購買、復購行為的追蹤和分析,總結用戶投資行為偏好,進一步深化投資人畫像,同時也能更好地識別洗錢風險。用戶流失預警主要通過用戶投資行為進行分析,重點關注資金流出較多的用戶,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挽留用戶,提升用戶留存率。
產品優化:通過內外部數據實時分析市場需求,并對現有產品進行評估測試,淘汰不合適的資產,追加新資產。此外還可依據用戶投資行為分析投資產品偏好,推出不同類型產品組合。
隨著金融科技研究的深入,財富科技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價值認可度也在明顯提高。據《全球數字財富管理報告 2018》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三季度,全球財富科技公司融資額已達65.1億美元,除2017年外各年融資額漲幅均在50%以上。
財富管理升級,風險意識需同步提升
數字化財富管理的出現并未削弱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據研究數據顯示,產品風險等級、收益率、認購平臺、產品品牌等因素是目前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的關鍵考量。在操作中投資者可以通過平臺安全性風險、資產風險、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等進行風險評估。
平臺安全性風險,數字化財富管理的出現,必然會有一批新的創業者進入,投資者在選擇平臺時需要仔細審核平臺背景(工商登記信息、董監高背景、實際經營情況等)、底層技術(如技術提供方、測試反饋等)、資產來源及資金去向等。
資產風險,部分機構為豐富平臺產品,會代銷基金、資管計劃等產品,此類產品一般期限較長,參與方涉及基金/資管項目管理人、資金使用方等第三方機構,每一個參與方、每一個環節都存在風險,投資人一方面需關注基金/資管項目管理人的資質、歷史資管項目情況等信息,評估項目管理方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關注產品信披情況,盡量選擇信息透明度高的產品,并實時關注產品動態。
市場風險,主要由交易性資產組合的市場價值波動引起,含利率、通脹、匯率等變動帶來的風險,投資者需主動關心宏觀經濟環境、財富管理資訊來提升風險辨識率,降低損失可能性。
法律風險,政策法規的頒布往往落后于新業態興起,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仍處于監管重壓區,數字化財富管理在創新過程中或許會出現一些監管空白的業務,監管態度不明也為新業務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財富管理是以客戶為中心,提供現金、信用、保險、投資組合等一系列金融服務,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資產和負債并平衡流動性需求的服務,而數字化財富管理是應用戶財富管理需求升級產生的。目前我國數字化財富管理的探索仍處于早期階段,市場空間巨大,而隨著各類參與方陸續進場布局,未來全球資產配置、金融科技、財富管理流程、用戶體驗等方面的競爭或進一步加劇,推動數字化財富管理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