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去年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為我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帶來了重大政策機遇,成為我國低碳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和全新驅動力。”在《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上,《報告》主編、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齊曄表示。
根據齊曄的分析,大氣污染防治將與節能減碳形成協同效應,2013年-2017年京津冀地區因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將形成1.22億噸的CO2減排能力。不過,在具體執行層面,并非所有的控煤措施都將達到低碳的效果。
根據《報告》,以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建設為例,煤制天然氣作為煤炭消費的替代品,一方面未必能夠有效地降低NOX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還存在巨大的資源環境負外部性和高碳風險,從而造成“區域治霾、全國增碳”的治理困境,亟需高度重視和謹慎對待。
煤制天然氣呈現“井噴”
“鑒于PM2.5污染與煤炭消費的直接關系,控制PM2.5污染就必須控制煤炭消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龔夢潔分析。
根據《行動計劃》,2017年京津冀地區將比2012年共計削減煤炭消費量6300萬噸,具體來說,到2017年底,北京市凈削減原煤1300萬噸,天津市凈削減1000萬噸,河北省凈削減4000萬噸,
“這意味著京津冀地區將減排CO2約1.22億噸。其中,北京市減排CO22516萬噸,天津市減排CO2 約1936萬噸,河北省減排CO2約7743萬噸。” 龔夢潔分析,與之前發布的十二五節能規劃相比,《行動計劃》目標下的CO2排放量有了明顯的減少。
她以北京市為例,按照原有節能規劃中的煤炭消費控制目標計算,2015年北京市由于煤炭消耗而造成的CO2排放量為3817.5萬噸,而在《行動計劃》的新要求下,這一排放量將進一步減少967.9萬噸。
“2013年后大氣污染防治目標的調整也將促使CO2減排的進程大大提前。按照新規劃的要求,北京市將提前三年完成2020年的控制目標,而天津市2017年的CO2排放已經遠低于其2020年的排放值。”齊曄分析。
齊曄進一步指出,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作為區域霧霾治理的關鍵政策,具有顯著的低碳效應。但并非所有的控煤措施都將達到低碳的效果。以煤制天然氣項目建設為例,煤制天然氣作為煤炭消費的替代品, 在霧霾治理引發的“煤改氣”熱潮中拔得頭籌,其產業發展甚至呈現大規模蔓延式的“井噴”狀態。
《報告》指出,在國內煤炭庫存積壓、價格下跌和天然氣供求擴大、價格上漲的市場環境下,在重點區域霧霾治理和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導向下,煤制天然氣項目成為眾多能源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建設的熱點項目。
煤制天然氣存在“碳泄漏”風險
“在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值得期待的治霾效果的背后,煤制天然氣項目存在巨大的資源環境負外部性和高碳風險需要謹慎對待。”齊曄提醒。
《報告》特別指出,在霧霾大規模爆發之前,中央政府對煤化工、煤制天然氣產業一直保持限制發展規模和收緊審批權限的態度。
統計資料顯示,在2011年之前,國家發改委僅核準了大唐內蒙古赤峰、大唐遼寧阜新、匯能鄂爾多斯、慶華新疆伊犁等4個煤制天然氣氣項目,年產能共計151億立方米。
不過,在大面積的霧霾事件發生之后,在大氣污染防治硬性約束與天然氣供需失衡壓力的同時作用下,此前一直處于被遏制狀態的煤制天然氣作為替代能源重新被提上產業化與規?;l展的日程。
根據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的統計,截至2013年9月,國家發改委共計審批煤制天然氣項目19個,年產能達771億立方米,遠遠超過《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中“150億-180億立方米”的規劃要求。其中,2013年以后審批的項目產能高達620億立方米,占總產能的80%以上。
“如果把各地建成、在建或擬建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加在一起,截至2013年10月,一共有61個,年總產能達到2693億立方米。”齊曄介紹,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煤制天然氣行業帶來的碳泄漏風險。
《報告》指出,若僅從消費端來講,煤制天然氣其與常規天然氣無異,一般意義上認為其燃燒產生的SO2、NOX等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遠低于煤炭。根據清華大學江億教授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NOX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而熱電聯產“煤改氣”這一技術路徑并不能顯著降低NOX排放,因此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理效果。
“從整個生命周期來考慮,煤制天然氣項目替代煤炭將造成更多的煤炭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以發電為例,用煤制天然氣替代煤炭每發一度電將多消耗115g標準煤,同時增加溫室氣體排放196.3g(二氧化碳當量)。” 龔夢潔分析。
因此,煤制天然氣項目具有巨大的碳排放能力和環境負外部性。根據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的測算,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審批的煤制天然氣項目(771億立方米)將每年消耗煤炭約2.3億噸,占2011年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6.8%,如果用煤制天然氣替代煤炭的話,所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占2010年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2%。
而把各地建成、在建或擬建的所有煤制天然氣項目,即已審批和待審批的項目(2693億立方米)加總,那么每年約消耗8.1億噸煤炭,接近于2011年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1/4,而用這部分煤制天然氣替代煤炭所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占2010年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6%。
《報告》也指出,新疆和內蒙古作為國內煤制天然氣項目規模與產量排名前兩位的主要產區,將為煤制天然氣的生產付出高昂的資源環境代價,而前者更為嚴重。
對于新疆地區,國家發改委已審批的435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每年將消耗約1.31億噸煤炭,已經超過了2011年該地煤炭消耗總量的34%。與此同時,這些項目每年約2.6億噸的水資源消耗將占到該地區整個2012年生活用水總量的22%,進一步加劇該地區長期面臨的缺水問題。
“新疆和內蒙古地區都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煤炭資源與水資源壓力,尤其是新疆地區僅這一類項目就已經占到其2012年生活用水總量的92%,且煤炭開采量將增大近5倍,勢必會造成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齊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