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資金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近日,在由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共同主辦的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1)發布會暨第四屆長江經濟帶發展高端論壇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證監會原副主席劉新華表示,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改革創新,在拓展綠色融資渠道,豐富綠色金融產品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與國際市場相比還存在短板,與雙碳目標的硬約束相比,面臨著一些挑戰。
劉新華指出,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特征突出,產業結構重型化的特點比較明顯,這要求我們既要借鑒國際有效的實踐經驗,又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綠色服務發展的金融支持機制,需要在以下制度體系、市場機制、產品供給三個方面形成改革創新的合力,更好的促進綠色發展,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第一,在制度體系上完善綠色金融的支持政策,健全綠色金融的標準體系。我國是全球首個進行綠色金融頂層設計的國家,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生態文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為我國金融支持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金融監管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和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具體舉措,在頂層政策的引導下,我國金融市場的政策和標準陸續出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初步貫徹,地方綠色金融改革實驗區取得成效。同時綠色界定標準不統一,激勵約束力度和覆蓋面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削弱了境內外資本在我國開展綠色投資的積極性。
針對以上問題,需要我們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協同發力,健全綠色金融標準,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歐洲的實踐已經表明,構建完備的可持續金融底層標準,能夠從根本上規范綠色金融產品相關的界定依據,完善企業和金融產品的緩解信息披露要求,規范市場主體的綠色投資行為。一方面,要立足國內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現實要求,盡快統一金融領域對綠色概念的底層界定標準,由此推動市場的統計、評估和監管工作的落實。要加快構建政策激勵約束體系,完善綠色金融配套支持政策,進一步推動市場主體參與綠色投資。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相關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加強對我國綠色金融標準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綠色金融發展中的地位。
第二,在市場機制上,加快推進碳排放市場建設,實施廣州氣候交易所提出碳期貨交易。碳交換權交易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2005到2019年,歐盟碳市場所覆蓋的排控企業削減碳排放量高達35%,產生了顯著的綠色發展效益。在國際碳市場交易中,碳期貨是占主要位置的金融產品,年交易量占碳金融市場的三分之一,其價格已經成為國際碳交易領域議價權的重要依據。順應全球碳市場發展的趨勢,我國碳市場建設需要抓住機遇。今年7月,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已納入2000多家發電企業,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根據歐洲碳市場推算,未來我國碳市場有望每年推出發電行業降低排放量約達到15%,降低全國的排放總量約6%,降低全國排放總量約占1.5%,成為支持我們綠色轉型的重要方面。但目前碳期貨等風險管理工具缺失,碳價預先機制尚不完善,下一步需要有序建設碳排放權市場的交易體系,加快覆蓋更多控排行業,實施在廣州期貨交易所推出碳期貨交易品種,引導多方主體根據市場的實體經濟需求參與碳市場及相關金融產品的交易。
第三,在產品供給上,創新多元綠色金融產品,拓展綠色金融產品市場深度、廣度。今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產品步入了增長的快車道,有利支撐了綠色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我國綠色信貸余額超過14萬億元,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破萬億元,居全球第二,綠色保險業務品類不斷豐富,綠色主體基金規模成長迅速,綠色知識體系初具規模,特別在雙碳目標提出后,碳中和債券、碳基金等產品不斷涌現,正在構建多元化綠色金融的產品體系。
下一步為更好的服務雙碳目標,滿足傳統行業綠色轉型以及綠色企業發展的需要,應繼續推進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一是在間接融資層面,進一步加大綠色信貸的支持力度,出臺支持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差異化新的政策。二是在直接融資層面,拓展綠色債券市場的深度、廣度,推動轉型債券,可支持發展掛鉤債券,綠色地方政府債券等綠色產品的創新發展。三是在財政管理層面,豐富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支持綠色指數體系發展,規范綠色金融,提升社會資本參與綠色投資的積極性和便利性。
金融支持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門、市場機構、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讓我們齊心協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之路,為實現雙碳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