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風暴之王
本文以標題《金融圈里戲精多:論喊疼誰也比不上“虛擬”經濟》
首發于《華爾街見聞》
國慶后第一周,在美股調整的拖累下,A股一舉跌破2600點的支撐再創新低,個股和板塊哀鴻遍野,朋友圈也被各種股市段子霸屏。 11日下午股市大跌時,正好在參加一個活動,身邊一家大型綜合廣場公司的高管問道: 股市怎么看,還能買嗎? 我沒有正面回答,反問他:你們廣場里那么多餐飲、酒店、健身、娛樂、教育培訓、服裝零售和影院等業態,這些商家盈利能力如何?凈資產收益率15%的有嗎? 對方笑笑:怎么可能這么高?最高的能有8%就不錯了,都比較低的,有的還不怎么盈利呢。 我說:現在是這樣,股市里很多銀行股凈資產收益率15%左右,但股價卻是凈資產打七、八折在賣;萬科、格力、美的這些凈資產收益20%以上甚至30%以上的行業龍頭公司,市盈率也就七八倍。如果你有一大筆錢,你會去收購你們廣場里的商家,還是去股市買這些公司的股票? 對方恍然:這么一說,好像現在買股票還不錯嘛! 是啊,用巴菲特老先生的話來說,買股票其實就是買企業。只不過,股市中的企業,每天都會有個“市場先生”出來給你報價,有時候“市場先生”樂觀到頭腦發熱,說什么“大國崛起、黃金十年”,動不動按照十幾倍市凈率或者上百倍的“市夢率”報價;有時候“市場先生”又很悲觀絕望,說什么貿易戰、新興市場危機、債務危機、大股東爆倉危機,在其眼里很多公司只有破產價值。 對此,巴菲特建議我們要保持理性和耐心,并充分利用“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來賺錢。但現實卻是,絕大部分投資者經常跟著“市場先生”一起發瘋:“市場先生”頭腦發熱、報價一天比一天高時,股民們也熱血沸騰、一窩蜂地瘋狂買入;“市場先生”悲觀絕望、報價一天比一天低,股民們心驚膽戰、驚慌失措,恨不得所有股票都破產價格甩賣出去。 但實體企業就不一樣了。 股市牛氣沖天時,大家盈利情況也沒好太多,沒有這樣一位“市場先生”出平時幾倍的報價滿大街地去收購企業股權;股市熊氣彌漫時,大家生意也沒冷清多少,即便“市場先生”想去按破產價到處談收購企業股權,也會被人當神經病打出去。實體企業很少遭遇這種“頻繁報價”的困擾,自然也就不用經歷樂觀至狂熱到悲觀至絕望的心理波動,對企業股權的估值也就理性多了。 因此,老先生教育我們買股票和收購實體企業是一回事兒,要集中精力關注企業長期經營價值和核心競爭力的變化,至于宏觀經濟、貨幣財政政策、政府要員講話等錯綜復雜但又跟企業長期價值無關的因素,既不必關注,更不去預測。 而實際上,牛市來時人人都把價值投資掛在嘴邊,言必稱“巴菲特門徒”,好像曾被老先生按著頭頂輸入百年功力一般;一到熊市,卻又紛紛宣揚周金濤的康波周期理論或者達里奧的債務周期理論,分分鐘給你算出經濟崩潰或者股市底部的時間表…… 這翻臉速度,比翻書還快,果然金融圈里“戲精”多??! 當然,也有不少人會說,確實經濟現在很艱難啊,你看很多實體企業經營困難,倒閉破產的也不在少數。個人覺得關鍵是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在接觸過很多實體企業后,我覺得許多行業的中小型企業,甚至大型企業,現在和將來持續出現經營困難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行業的發展成熟,必然是以集中度的提高為標志,也必然以大量企業淘汰出局為代價。 看國外,美國曾經有數百家汽車制造企業,如今只剩下福特和通用兩家,底特律也變成“鐵銹地帶”;曾經也有數百家飛機制造商,如今只有波音一家獨大;又有上千家銀行的破產倒閉,才成就了摩根、花旗和美林…… 國內經濟發展史又何嘗不是如此?格力、美的、海爾、TCL等家電巨頭的成功,代價就是數百個家電企業的覆滅;華潤啤酒和青島啤酒的崛起,代價也是成百上千家地方啤酒廠的破產或被收購;一個公牛插座的成功上市,背后是數千個家庭作坊的衰敗…… 強者恒強,優勝劣汰,這是任何一個產業發展成熟的必由之路。 我們也經歷過所有企業都盈利的階段。當年供不應求、物資短缺時代,幾乎買任何產品都要托關系、批條子,不管產品粗制濫造到什么地步都能輕易賣出去,那時候所有企業不論大小都紅紅火火、欣欣向榮,但你愿意回到那個年代嗎?這樣的行業有什么競爭力,又怎么走出國門參與全球競爭呢? 沉舟側畔千帆競,病樹前頭萬木春。做過實體經營的管理者都知道: 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 面對同樣的行業發展,你盡可以盯著那些陷入困境甚至被徹底淘汰的家電企業、家庭作坊而悲天憫人地看衰經濟,也可以學巴菲特那樣,在價格合適的時候開開心心地買入那些長期價值在增長、盈利能力越來越強的好企業。反正,一個人的成就取決于他的世界觀,看你自己的選擇! 也有人說,現在形勢變了,中美之間開打貿易戰,甚至將來摩擦會不斷升級,中國企業的好日子結束了,所以股市必然暴跌。 那么,請你走出家門,到大街上去感受下實際的生活。餐館、影院里人們依然排起長隊,無數家長在為小孩子的才藝培訓買單,上下班高峰道路依舊擁堵不堪,地鐵里永遠人擠人,高鐵站和機場里商務旅行和旅游的人絡繹不絕…… 當你為中美貿易戰憂心忡忡,預期股市崩盤、經濟崩潰而狂賣股票的時候,現實社會卻是馬照跑、舞照跳,無數的商家和企業在正常經營,大量新開立的公司不斷冒出來。 那些被貿易戰嚇破膽兒的糊涂蛋始終沒有明白一個道理:我們有14億人口,這14億人要吃要喝要玩樂,要更大的房子,要更豪華的車子,要更健美的身材,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想給父母更好的晚年生活,他們的勤勞努力、聰明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百個特朗普也無法阻擋的! 另外,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一波的股市下跌或唱衰經濟聲浪中,真正受到貿易戰沖擊的出口企業叫苦聲不高,反而是沒有任何出口業務的金融行業呼聲更高。更準確的說,是切身利益深受股市下跌影響的券商和私募哭聲更響亮。 不然大家想想看,實體企業里有多少人會看周金濤和達里奧的理論,又有多少人看得懂呢? 為什么實體企業經受融資困難和中美貿易戰的沖擊,大聲喊疼的卻是與股市漲跌相關的“虛擬”經濟呢? 本人看來,實際上遭受創傷最大的不是實體經濟,而是“虛擬經濟”。 在前期的金融自由化和股市泡沫時期,受益于股市大漲和IPO、并購重組、股權質押、表外業務、通道業務、融資融券、經紀業務等的繁榮,券商、基金、信托、私募等都享受著與他們實際貢獻不匹配的過高收入和獎金;而當股市下跌、債市爆雷、股權質押危機、表外業務收縮、成交量低迷后,券商、基金、信托、私募等等嚴重依賴股市的機構紛紛盈利大幅下降,甚至開始降薪裁員。 融資難,企業尚可以節約開支、甩賣資產或股權以渡難關;中美貿易戰,企業可以開發新的出口市場或轉內銷;而股市下跌,這一眾的金融機構如何轉型?高峰時期招聘進來的眾多員工又如何消化? 池塘水位上漲的時候,所有鴨子都會上升,但不是鴨子厲害而是環境使然。 同理,牛市來臨時,券商和私募機構大賺特賺,不是自己水平有多高、業務能力有多強,只是沾了牛市的光;而股市下跌后,券商各項收入急劇下降,私募機構產品凈值回撤甚至被清盤,也是股市周期輪回的必然,不必以己度人,以自身行業的寒冬而推演出實體經濟也陷入“至暗時刻”。 中國不同于美國! 在美國,資本市場是經濟體系的心臟,股市直接關系到居民財富,直接影響社會消費,從而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舉足輕重,你看美股才跌那么一點兒,特朗普就趕緊跑出來喊話。 而中國,雖然資本市場發展了近三十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也喊了很多年,但以銀行為核心的間接融資體系才是經濟的心臟,資本市場和股市的重要性遠不能與銀行體系相比,對實際經濟的影響也遠沒有美國股市那樣的份量。 所以年初至今,A股跌成這樣,我們的監管層依然能安之若素。 只不過金融人才學歷高,文筆好,把簡單事情搞復雜的能力也強,不僅享受了與他們貢獻不相匹配的收入,也占有了與他們在實體經濟中比例不相稱的話語權,所以叫起苦來聲音格外響亮: 他們沒有經營過實業,卻能把實體經濟描繪的愁云慘霧、黯淡無光;不去研讀經典著作,卻熱衷于微信圈里不著四六的理論,然后把股市寫得悲悲戚戚、絕望無比。要不怎么說金融圈都是被股市耽誤的段子手了呢。 實體經濟到底是好還是差,股市的未來究竟會如何? 建議大家不要總盯著股票屏幕和手機微信,而要走到大街上,走到人群中,近距離觀察有血有肉的實體經濟,感受他們朝氣蓬勃的氣息; 不要在個別行業的周期谷底悲悲戚戚,不要沉湎于股票賬戶的得失和產品凈值的盈虧,而要敞開胸懷,拔高格局,站在14億人努力奮進的大背景下,把握時代賜予我們的無以倫比的大機遇!